1979年,我国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决定改革开放,大力建设经济仅仅一年后,就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这似乎并不符合当时中国韬光养晦的理念。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我国高层宁愿暂缓国内经济建设,也要撕破脸开战呢? 多年来,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研究者众多。细细数来,不外乎如下几种观点: 其一,中国试图以此行动为中苏全面战争扫除后顾之忧; 其二,中国要保护领土与边境,保护华人华侨; 其三,中国要打破苏联—越南的对华遏制圈,并加强与美国的“准同盟关系”; 其四,中国要通过这场战争来惩罚越南、保护“准盟国”柬埔寨; 其五,中国在经历了一系列边境流血事件后决心发动战争来维护自己的大国尊严。 之所以出现如此众说纷纭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本质上是多方力量作用的共同结果。既不能简单归咎于越南领导人黎笋的“作死”,也不能单纯理解为我国“要教训不听话的越南小朋友”。 本文将通过分析对越作战中我国核心利益的得与失来探讨出兵越南的首要战略目标究竟是什么? 一、核心利益之得 首先,中国粉碎了越南领导人黎笋的扩张野心,保护了柬埔寨抵抗力量。 根据昆明军区的战后统计,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我人民解放军击毙越军5.2万人,沉重打击了越南军力,逼得越南不得不将主力部队从柬埔寨调往中越边境,其野心勃勃的“印支联邦”计划只得宣告破产。流亡北京的西哈努克亲王领导下的三方抵抗力量得以存续,最终在1990年代推动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同时,中国打破了苏联包围,强化了中美之间的准同盟关系。苏联虽与越南在1978年12月宣告结盟,但面对盟友遭遇攻击的情形,却仅派舰队到南海“象征性助威”,暴露了其作为“纸老虎”的战略局限性。而美国在战争中暗中支持中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印支局势,无形中帮助中国在国际舆论上斡旋,形成了中美两国之间事实上的反苏协作。 再者,我国重塑了军队领导力,奠定了强军基础。通过这场战争,以邓公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巩固了对军队的掌控。毕竟股票配资公司排行,经历过十年特殊时期后,军队不论是战斗力还是政治忠诚度都存在一定的混乱。而战争是加强军队凝聚力再好不过的办法。 战后三天,《解放军报》就发文要求“吸取经验教训”,随后重塑军队领导的党中央展开了大规模裁军——从600多万人精简至300万,国防开支占比从18.5%降至8.6%。张万年、梁光烈等少壮派参战将领后来更是成为军队核心领导人,为后续现代化强军改革埋下伏笔。
最后,我国成功实践了有限战争模式,树立了在东南亚地区的威信。整场战争被严格控制在28天内,解放军最远推进也不过50公里,且未动用核武器,未安排空军、海军部队直接参战,在国际上开创了“惩罚性有限战争”的新模式。既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又没有让战争走向失控的局面。邓公在战后总结表示:“中国人说话算数,在国际反霸上不是无足轻重的”, 总体来看,我国核心战略目标基本实现。遗憾的是,即便身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我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二、我国利益之失 站在今天回望四十六年前,此战中,我国军事准备不足,造成伤亡代价惨重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决策到开战仅2个月10天,后勤准备严重不足,加之越南北部雨林密布,运输车辆难以展开,前线士兵甚至出现断粮情况。最终解放军在二十八天中牺牲6954人、负伤和非战斗减员21155人(一说负伤14800人,对越反击战的伤亡数据至今仍没有一个准确权威的数据),伤亡规模远超预期。 再者,我国在外交上未能充分利用联合国平台争取支持,仅在安理会进行有限抗议。马里、利比亚等不少第三世界国家反而以“中国侵略”为由发声谴责。东盟国家至今仍有学者将此战与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南海问题关联,炮制“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习惯以武力解决争端”,未来必将再度发动战争。 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尽管苏联没有给越南什么实质性帮助,但也把越南彻底推向了苏联一边。故而越南仍旧遵守两国约定,将金兰湾租给苏联,使其获得了东南亚战略支点。苏联军舰频繁进驻该基地,反而强化了对中国南海的军事威慑,与“打破苏联包围圈”的初衷部分背离。
三、开战的首要目标 运用反溯推理法,通过已知结果反推原因,不难发现,我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尽管有华人屡屡遭受迫害、边境频繁遭到侵犯的因素,但保护柬埔寨,或许才是我国出兵越南的首要战略目标。 1954年,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力保柬埔寨独立,阻止越南的吞并计划。1967-1975年,这八年间,我国始终支援着柬埔寨。 在经济上,中国援柬超15亿美元;在军事上,军事援助坦克200辆、战机100架、枪械20万支;在政治上,1970年朗诺政变后,北京方面特意为西哈努克设立流亡政府,提供政治庇护。根据《西哈努克回忆录》,西哈努克曾由衷感叹道:“中国是唯一真心助柬的大国。” 就两国过往邦交来看,中国和柬埔寨之间可谓情深义重。而柬埔寨在东南亚的地缘位置也是我国绝不能放弃柬埔寨的重要原因。 倘若柬埔寨亡国,苏联将获得金兰湾和磅逊港双海军基地、马六甲海峡东侧控制权和对华陆海全面包围圈。故而,柬埔寨绝不能亡国!可是,越南盯上了柬埔寨…… 1975年越南结束抗美战争后股票配资公司排行,黎笋便加快了推行“印支联邦”的步伐。越南试图将柬埔寨、老挝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由其主导的地区霸权。当时柬埔寨处于红色高棉(柬埔寨共产党)统治的“民主柬埔寨”时期,虽与越南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但在历史积怨和地缘利益上矛盾尖锐。越南认为红色高棉政权的激进政策威胁其安全,而柬埔寨则坚决反对越南的扩张企图,双方的边境冲突不断升级。
1978年12月25日,在苏联的支持下,越南以“惩罚红色高棉”为借口,出动10万大军分兵数路入侵柬埔寨。越军凭借机械化部队的优势,迅速突破柬军防线,仅用两周时间就攻占柬埔寨首都金边,随后扶植起亲越南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政权,红色高棉领导的柬军被迫退入西部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由于柬埔寨之于中国东南亚战略的重要性,我国迅速做出了反应。外交部在1978年12月16日就发表题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持民主柬埔寨的正义立场,谴责越南当局侵略、颠覆民主柬埔寨的蛮横行径》的声明,该声明清晰地表明了中国无法容忍越南侵柬的态度。 然而,越南岂会放弃唾手可得的“肥肉”,1979年2月14日~17日,越军第5师向柬泰边境穿插,意在切断中国援柬通道。邓小平在战前就明确警告:“越南如果侵犯柬埔寨,中国必会惩罚越南”,并在1979年访美时强调“中国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越南的步步紧逼,最终促成了我国发起自卫反击战的决心。 至于常被提及的华侨问题和军队整顿,是开战原因,但属于次要因素。军队虽借战争暴露了特殊时期带来的装备落后、纪律涣散等问题,但整场战争中空军、海军仅承担掩护任务,倘若真的要以战练兵,单纯只练陆军部队实在说不过去,显然1979年一战不是以练兵为首要目标。 作为一场本质上是冷战格局下地区博弈的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永久改变了东南亚地缘格局。我国通过有限战争实现了核心目标战略——阻止越南扩张、保护柬埔寨,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四十六年后回望历史,东南亚如今总体上依然能保持着稳定,着实离不开先辈们的高瞻远瞩。若非以邓公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一手抓住了柬埔寨这个命门,今天的越南恐怕早已成为我国“后花园”的心腹大患。 参考资料: [1]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牛军:“回归亚洲”——中苏关系正常化与中国印支政策的演变(1979—1989)[J].国际政治研究,2011,v.32;No.1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大典》编委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4]潘凯恩:重返历史现场——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J].社会观察,2014(03) [5]尹继武:中国对外危机决策中的武力使用:一项研究议程[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1(00) [6]李健编;.新中国六次反侵略战争实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7]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李宝俊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组织编写;.当代中国外交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翟强;.中柬“特殊关系”的形成(1954-1965)[J].南洋问题研究,2013,No.153(01) [10]薛力;肖欢容;.中国对外援助在柬埔寨[J].东南亚纵横,2011,No.230(12) [11]薛力、李骁;中越边境战争:原因探析与中方收益评估[J]战略决策研究2015(02)
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